目录
- 第一部分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概况3
- 第二部分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项目自评4
- 一、办学基础能力4
- 二、师资队伍建设8
- 三、专业人才培养9
- 四、学生发展13
- 五、社会服务能力14
-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6
- 一、存在问题16
- 二、改进措施16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以及福建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精心组织和实施、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 ,进行自查自评和认真总结,特制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概况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是 2002 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占地712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38.13万元。学院开设 32个高职专业,在校高职学生5210人,高级职称教师62人,双师型教师121人。教育部教育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 名,全国优秀教师 1 名,福建省教学名师 2 名。
学校设立7个二级学院:运动科技学院、摄影学院、商学院、建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健康养老产业学院、教育学院,1个部:公共基础教学部;5个研究所:鞋服研究所、经典摄影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大美术研究所、健康养老研究所;32个校内实训基地,104个校外实训基地和1个职业资格鉴定站。
学校是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民办十佳艺术专业院校,学校连续三届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 泉州市“文明学校”荣誉称号,2016 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二轮评估,2017 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襄教育人”牌匾金质奖章。
第二部分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项目自评
一、办学基础能力
1.生均财政拨款。学校2015、2016、2017年办学经费收入分别为:7381.4万元,7188.61万元,8098.7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16.2万元,306.51万元,859.17万元。办学经费逐年增长。
表1-1 2015-2017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办学经费收入(万元) | 2015年度 | 2016年度 | 2017年度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616.2 | 306.51 | 859.17 |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 | 3130 | 3130 | 3130 |
事业收入 | 3330 | 3484.8 | 3862.5 |
其他收入 | 305.2 | 267.3 | 247.1 |
合计 | 7381.4 | 7188.61 | 8098.77 |
学校2015、2016、2017年生均财政拨款分别为:1669元,682元,1649元,民办学校经费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以及举办者的投入,而通过财政拨款主要依靠省市支持的内涵建设等项目专项资金,因此该指标生均经费较低,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2 2015-2017学校生均拨款情况
生均拨款情况(万元) | 2015年度 | 2016年度 | 2017年度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616.2 | 306.51 | 859.17 |
折合在校生人数(人) | 3690 | 4492 | 5210 |
生均财政拨款(元) | 1669 | 682 | 1649 |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校2015、2016、2017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1855万元、2102万元、279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027元,4479元,5370元,达到国家评估综合类院校4000元/生的标准。在招生人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2016年相比2015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47万,增长13.3%,2017年相比2016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696万,增长30%,符合国家评估综合类院校年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长10%的标准。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仪器设备高效率、高质量运转,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逐步完善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配置标准和监管体制,从仪器设备采购立项、采购、固定资产账目建立、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到设备使用与功效评价等环节井然有序,有效减少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重购置、轻管理、购置无序,设备闲置、共享与调配困难等不良现象。通过周末,节假日开放实训、社会服务和专业化创客空间建设,积极拓展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实验实训,创新创业项目,提高使用效益,服务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学校占地面积486429平方米,其中133200平方米为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55800平方米,其中23591为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行政办公用房面积6267平方米,其中630平方米为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学校2017年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5210人,生均占地面积93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11.9平方米,略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指标”中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平方米/生的合格指标要求。
学校对教学行政用房管理要求严格:各类用房的调整配置要优先满足学校教学,专业建设和科研需求。重点向办学效益好、用房条件差的教学单位和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倾斜。各部门各单位使用各类房屋资源应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管理职能的要求,坚持勤俭节约、合理使用、杜绝浪费。
3.信息化教学。截止2017年9月1日,学院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7868Mbps,网络信息点数6400个,数字资源量51200GB,教学用终端(计算机)918台,校园无线网络部分覆盖。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安防系统等进行填平补齐。引进智慧树网络教学资源,与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建设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三层网络连接模式,实现校园无线+有线覆盖率达75%;完善安防系统,开发微信购电平台,引进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投入40万元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与中国银行泉州分行签订《银校合作协议》,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自主开发无纸化考试平台,被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学会评为“2013—2017年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优秀项目”。
制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案》,承担鞋类设计与工艺、移动商务两个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的建设,完成福建省网络精品课程《商业广告摄影》,已投入使用。与大扬影像视觉传媒有限公司成立校企协同培训中心,共同开发“后期强”网络在线平台。筹建“华光在线”教育有限公司,开展共享性网络资源建设。
有效运用数字化平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学校依托“智慧树”完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引入网络课程75门,开课58门。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培训,共有167名教师参加培训研讨。获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鞋服饰品及箱包专业指导委员举办的“教学信息化竞赛”二等奖,学校开展信息化 教学设计大赛,共有12名教师参加比赛。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人,专业教师150人,高级职称教师62人,中级职称教师62人,“双师型”教师12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0%。聘用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清华大学鲁闽教授等11人为客座教授;培养专业带头人28人、骨干教师15人;引进技能大师、创业导师16人,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优秀教师4人、师德标兵1人、专业带头人1人,市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1名校领导担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专家组组长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评委,1名教师担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裁判,专业教师举办各级各类讲座37场,近年来发表论文199篇。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系列文件,完善激励机制,增加教师待遇,落实人才强校“七大工程”(干部团队、专任团队、带头人团队、青蓝团队、双师团队、兼职教师团队和服务团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 活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队伍。陆续修订、出台《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教师师德考评管理办法》《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实施方案》《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双师 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等14份管理制度,为建设稳定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供制度依据。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学校以《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章程》为指引,形成董事会领导、党委会监督、校长负责、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二级管理、一院一策的学校治理体系。明晰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两级管理模式改革,激发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地位转变。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幸福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优化管理团队。校领导班子综合素质高,治校能力强,其中正高2名,教育部教育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福建省教学名师2名。提拔调整 20多名中层干部,管理团队持续优化,干事创业激情迸发。
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条例》,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人事、财物、资产等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分解量化形成工作标准,实施“规范管理” “精细管理”和“双动(主动、 走动)管理”。2017年以来,新增规章制度文件33个,修订制度文件13个,使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落实有效。
2.创新办学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构建了“政校行企”紧密合作机制,组建由四方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企业技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入驻学校,政校行企共同承担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双师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形成了“政府搭台、学校主导、行企参与”的三位一体协作人才培养机制。与晋江七匹狼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与上海河马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创办“河马动画班”;与福安职业技术学校联办3+2 中高职衔接五专班,开启联合办学新途径。2018届毕业生校园双向供需见面会共有来自省内外190家企业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882个,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项并举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项目逐步拓展,服务机制日益完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与台湾大 汉技术学院、泰国吞武里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交流合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学术 能力水平的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出台《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性意见》,主动将岗位能力标准、职业资格、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六化育人、作品转化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 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总体设计,形成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具体体现和专业建设的载体。2018年完成3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4.扎实开展专业评估。在遴选3个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的基础上,拟作为省教育厅第四批专业认证院校,将与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签约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认证1个(已正式加入2018评估项目)。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回访,对校内18个专业进行整改。学校现有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二元制”改革试点专业3个。
5.推进课程改革。依托生产项目,制定突出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223门。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 新课程内容,开发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和教改课题19个;开发特色 教材15部;开发实训指导书40部;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6.创新教学模式。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新增微课32集、精品在线课程3门,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58门,教师应用信息 化手段实施教学覆盖率超过75%。
7.强化实践教学。各院系专业群(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课时超过总课时50%以上。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对三段式实习进行有效管理。新建和改扩建数码钢琴实训室、无人机虚拟仿真实训室等30间校内实训室,总数达80间。目前校内实训基地32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到3864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与霓虹堂(厦门)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投入57万共建健康养老产业实训基地;筹建摄影摄像实训中心等5栋实训大楼,启动“校中园”华光幼儿园建设,首届招生57人。新增惠安校区的健康养老产业学院征地178亩,已完成设计方案,建筑面积将达20万平方米。新增福建利澳纸业有限公司就业基地、泉州南少林国际幼儿园实习基地等25家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104家。依托“二元制”模式,在贵人鸟股 份有限公司、厦门铂爵婚纱摄影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7个“企中校”,建立了15个校企融合的工作室、1个福建省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泉州市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名师工作室。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1793340人时,校外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实习实训的教学需求。
8.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出台《华光职业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学校设立了每年30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将学生街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新入驻大学生创业园项目6项,创新创业培育中心5个,开展运营项目10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双创”比赛,共有352个项目报名参加2017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两名学生作品在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十年成就展上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学生发展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践行“四个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毕业生必须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注重在课程开发中遵循“课岗对接、课证融通”的理念,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尽量覆盖高等级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2015-2017年,学校毕业生获得国家和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分别为:841,1013,1075,证书获取率达97%以上。
2015-2017年,学校毕业生数分别为:792人,1018人,1173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5年直接就业数为765人,占比96.5%,2016年直接就业数为1015人,占比99.7%,2017年直接就业数为1157,占比98.63%。其中摄影摄像、服装鞋类、艺术设计等25个专业(含方向)就业率达100%。 应用英语(幼儿方向)、表演艺术(幼儿方向)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社会服务能力
1.对接产业办专业。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把“服务地方、需求导向”作为专业发展的依据,按照“贴近行业产业、加强重点建设、促进集群发展、实现整体提升”的思路,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建成特色专业及其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集群内部相互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全力提升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支撑度。整体规划了运动鞋服、摄影摄像、艺术设计、财经商贸、建筑工程、学前教育、健康养老等7个特色专业群,打造摄影摄像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等7个品牌特色专业,形成鲜明专业特色。制定《关于开展专业动态调整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2017年,撤销文秘等4个专业,合并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设置泉州产业升级急需的印刷媒体技术等5个新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与泉州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群结构体系。当前学校共设置32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5210人。
2.拓展社会服务培训。学校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国防教育培养基地、农民工继续教育基地。学校龙影图书馆既是高校图书馆又作为泉州台商投资区 公共图书馆,向当地群众开放。2017年,先后接待了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多批海外华 裔中小学生来校游学,举办游研活动5场,完成社会培训17553人次,技能培训鉴定2718 人次,为中小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和游研活动服务,开展国防教育11020人次,27位教师在学会、协会或行业企业兼职,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3.科技服务精准。开展送科技到社区、农村等服务8项,开展企业技术咨询与服务25 项,技术服务收入35.07万元;获省、市(厅)各类课题立项10项;专利受理27项、 授权11项;对口支援扶持薄弱学校3所;为甘肃和宁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来自该地区的特困生学费全免。
4.文化传承创新。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海丝核心区”建设,弘扬华光特色文化,建成省级海丝文化游学基地、省级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海丝文化和闽南民间艺术文化。100多幅师生摄影作品刊登在我校创办的《海峡影艺》(全省民办高校唯一的CN刊物)中,泉州16个申遗点摄影长卷亮相海丝国际艺术节,登上央视网。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当前我校办学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有待强化,教师下企业行业实践锻炼有待进一步落实;数字校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办学的国际化进程需进一步推进。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要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着力引进或培养博士,培养教授。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带头人。加强专业教师下企业行业实践锻炼,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协力合作,形成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开展技术服务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面对“互联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快数字化校园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的建设,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和社会培训等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成立“华光在线教育有限公司”,为国内外提供以摄影摄像专业为主的网络教育。三是推进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伴随“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的实施,已向教育厅对外出申请招收留学生资格。选择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院校联合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我们将以这次评估为动力,认真总结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入整改,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把我校建成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显特色、上水平的现代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2018年9月1日